新闻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食品安全标准不是唯一的标尺
现在只要媒体一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有相当一部分的舆论就会说是由于我们标准缺失造成的,我觉得这个观点不正确。不是说我们的标准如何齐全、完美无缺,而是这些事件并没有反映出我们的标准缺失。比如白酒中的塑化剂,假如今天制订白酒塑化剂标准,明天是不是要制订红酒,后天再制订洋酒的塑化剂标准?现有的关于食品中塑化剂的监管法规、卫生部的相关文件和食品安全标准中包装容器的塑化剂“溶出”标准完全可以监管白酒中的塑化剂。
再举一个地沟油的例子,我们国家把检测方法也列为标准系列,所以认为地沟油没有检测方法就无法监管地沟油,这也是一个误解。公安部门已经抓到了地沟油的源头和加工者,犯罪分子供认不讳,当然可以定案。为什么要靠标准?如果所有的都靠标准来检测,用标准来衡量的话,烹调用油就会贵得不得了,乳品就会在市面上无法供应,供应了以后也买不起。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世界上所有市场上的食品当中,只有很少部分是有标准的。
任筑山
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全球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
面对食品安全挑战人人有责
从科学家的观点来说,现在的食品是有史以来最安全的食品。可是很不幸,现在的消费者觉得食品很不安全,一方面是因为报道比以前多了,关注加强了。二是中国随着生活水准的快速提高,人们从吃不饱变得吃得饱,以前吃得不安全的、不在乎的,现在要吃得安全,公众对食品安全需求的标准在极度上升,所以食品安全是一个挑战,对食品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有史以来最安全的食品,为什么公众反而觉得不安全?怎样赢得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当然政府有责任,监管、检查、法规等都很重要。但食品工业界是生产者,一定要尽可能把食品安全的预防措施做到位,而不是事后再应对危机,要尽可能进行风险评估。同时也需要依靠媒体,绝大多数人非常相信媒体的报道。
希望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时注意两点:一是“量”的问题。所有的食物因为环境关系或者是其他方面原因,多多少少都会有有害物质在里面。报道时,需要知道有害物质的量是不是达到了造成食品安全的危害;二是食物和其他的东西一样,没有绝对安全。就像坐飞机,飞机有可能会掉下来,可是这个可能太小了,所以大家还在坐飞机。吃食物也一样,不吃会饿死,营养不够也会有疾病,但是真正不安全的情况很少。所以,很希望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时,想一想这两点,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会比较安心。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关于食品安全的认识、食品安全的状况或者是食品的安全性是整体向好的,但是消费者感觉是差的,这里存在一个大的偏差。食品安全问题对中国公众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亚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我觉得这句话还有很大的保留余地,说得通俗一点,很多消费者没有吃坏,但是被食品安全问题吓坏了。中国科协已经开展过多期媒体面对面活动,效果非常好,所以媒体正确的导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观点,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偏差很大。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从食品科技界、产业界找原因,如果说大部分人可能打击面太广,但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有的企业在产品标签上,标着不含人工防腐剂、人工色素,标来标去,消费者就觉得肯定有问题,要不然怎么会刻意标上去?既然是龙头企业,就应该做个好表率、好榜样,而不应该带头宣称不含食品添加剂,钻国家现有法律法规的空子。已经是大企业了,别说那么多无知的话,在那儿误导消费者。
Alan Reilly
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局长
消除食品恐慌要多方协作努力
20世纪90年代末期,爱尔兰有很广泛的食品恐慌,这和当时欧洲的情况一样,处在同样的阶段。爱尔兰政府决定组织国家食品层面的控制,设有专门的主管机构,需要制定所有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要确保整个食品供应链安全,确保食品行业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提供安全的食品。同时政府机构还要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机构根据科学技术就是否对公众产生了身体健康的威胁,作出正确的决定和评判。
农业部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来评估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爱尔兰食品安全局负责沟通、建立媒体关系,这样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是什么,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沟通,传达正确的信息。大家可能觉得科学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怎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传达科学信息也是很有挑战的。
中国现在因为禽流感的问题,鸡肉价格变得非常廉价。呼吸道疾病会伤害肺部,但不会通过吃来感染这样的疾病,应该把这个信息传达给消费者。禽流感并不是通过食用食品来感染的,我们如果将鸡肉进行烹饪,在厨房进行很好的操作,就不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这就是要传递的一个信息,要进行科普,当然还要进行科学风险评估。现在出现了很多负面信息,带来了恐慌和担忧,也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魏益民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
食用农产品的源头监管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中国,对农产品,特别是食用农产品的源头监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项最艰巨的任务。我们是否有对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与安全监管的理念,特别是加强农业生产者操作规范的培训,以及建立从源头和基础上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通过这样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措施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不断高涨的要求。有时候是有一些误区,更多的力量和关注投入到了终端或者是市场产品的抽检,对生产源头,特别是对农业生产者的操作培训及规范方面做得比较少,或者是不够。所以,一定要把源头监管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另外,去年处理面粉硼砂事件时,我和媒体有过比较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在几次报告的过程中,陈君石院士提到一句话非常重要,他建议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时应该进行核实和求证, 就像爱尔兰食品安全局局长(Alan Reilly)所讲的,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经常有很重要的科学背景,如果对科学背景不了解的话,写出来的报道或者下的结论,对读者的引导就会存在偏差和误区,所以陈院士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同时,还应尽量避免不正确和误导消费者以及过分强调吸引读者的措词。
Dana Pitts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以及水源性疾病和环境疾病局沟通部副主任
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至关重要
作为沟通的工作人员,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它背后的科学,这也是我参加这个项目之后所获得的经验。现在跟大家分享一 下美国疾控中心的经验,就是如何与媒体进行沟通,如何与消费者以及与消费者团体进行互动。
因为美国疾控中心是解决人患病问题的唯一一个联邦机构,有很多监测体系来跟踪食源性疾病,比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疾病。我们会跟踪30种病原体,这是很复杂的,每年对疫病的趋势进行跟踪,给媒体发资料,让他们了解情况。另外也发布一些数据并召开不同的会议,和消费者团体进行沟通,告诉他们这些数据,倾听他们的问题,确定他们能够获得正确的信息。
作为一名沟通工作者,我们希望了解公众的认知是什么,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在这里不进行更多的投入,只看数据,公众真正的风险认知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科学家和消费者之间要进行沟通。大家都会面临食源性疾病的影响,要让公众了解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李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
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原来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分段监管,在这样的体制下,可能会出现监管的漏洞、监管的盲点、职能交叉,出现问题之后相关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清。举个例子,卖面包的面包店,又卖、又吃、又生产,到底是生产环节还是流通环节还是餐饮环节?所以,有人在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时,提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原因。现在国务院进行了机构的改革,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揽食品安全监管,把原来的生产、流通、消费、餐饮环节的监管整合在一起,这个监管模式是我们所盼望的,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监管
模式也是接轨的。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所出现的问题也不一样,我国现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包括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都是人为故意添加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说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
此外,确保食品安全,还要加大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力量,包括风险评估、标准等方面的投入,当然也要加强风险沟通,因为保障食品安全每个人都有责任。
Peter Ben Embarek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
良好地沟通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是世界卫生组织高度关注的公众卫生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在中国也是这样。中国在这方面所作出的改革和取得的进展,特别是在过去十年,整个机制也在不断改进,至少每年都会看到中国取得的实质性进展,这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怎么样更好地沟通,让消费者和公众能够充分地了解。当我们看统计数据的时候,有很多是食物中毒的数据,比如食用了不安全的食物,可能是在家里或者是在厨房的食物处理上发生了问题。所以我们要给消费者解释,怎样让他们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比如要提高厨房的卫生,要勤洗手,要把食品进行充分的烹饪等知识,还要让他们知道食品的保质期等等,这也是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科普知识。
现在大家都对鸡敬而远之,因为现在有禽流感。媒体在这个方面应该客观地报道它的安全风险,我们应该寻找禽流感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什么渠道来,这应该是主要的关注点,而不是要让消费对禽肉敬而远之。所以,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
胡小松
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食品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关注
1978年,中国的食品工业全年产值只有430亿元,大概是100亿美元,本世纪初达到1万亿美元,用了整整22年。而2012年,中国的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8.96万亿,增幅是21%。到2020年,中国的食品工业最保守的估计是33万亿人民币。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一二十年,可称为蓬勃发展、快速发展,从未有过的更好、更安全、更健康的时代,这是用数据说话,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从发展的角度看食品安全到底是更安全了还是更不安全了。
为什么出现巨大的认知反差?为什么专家总体上感觉越来越好了,食品工业更加健康了,国家的标准更加完善了,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而我们的消费者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更担心了?我觉得应该从正面的角度来理解,这要感谢我们的媒体、感谢社会,就是说,对食品安全大家都更重视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们共同的关注下,会向着更好去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原文:http://www.cifst.org.cn/NewsIn.aspx?id=7430